众创空间

THIS NAME

众创空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众创空间 >> 正文

科技引领,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发布日期:2024-08-05    作者:     来源:     点击:

“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话语仿佛一盏明灯,指引着高校勇毅前行。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挑战自然的四大壮举。科技征途中,每一次突破都如同星辰划破夜空。“复兴号”高铁、“深海一号”、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今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一大批“国之重器”和超级工程关键技术研发人员获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表现突出,充分体现了高校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既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教育部公布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印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表决通过,更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支撑。

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等会议相继召开,为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提供新的要素支撑。

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各地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响应国家需求,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调整机制。北京通过动态调整新增87个学位授权点,累计“瘦身”100余个学位授权点;吉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适度扩大紧缺学科专业布局……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创造,到服务农业农村、产业应用、应急救援的实践应用,由一系列创新成果,更可见当代大学生对接国家战略、响应国家急需的使命担当,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






上一条:习近平回信勉励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学生代表: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 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下一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科学报国 探秘量子世界

关闭